唯一“吝啬”的点是,京东并没有为这项全新的业务,单独开发一个APP。以至于京东外卖刚上线时,消费侧最常见的问题是:京东外卖在应用商店里搜不到,应该去哪下单?
起初,我们并不理解,为何京东执意将外卖嵌入京东APP的二级入口——说实话,对不常用购物软件的人来说,这并不友好。
直到最近,阿里也做出了类似的动作:虽然没有直接合并独立APP,但吴铭泳宣即布日起,饿了么、飞合猪并入阿里国中电商业事群,并且淘宝闪购的外卖频道,同样也嵌入了淘宝APP的二级菜单。
从产品侧而言,阿里和京东做出了相同的选择,寄希望于通过即时零售和外卖高频刚需的特点,提高淘宝和京东APP作为入口的流量价值。
从组织侧而言,阿里的未来将再次从分治调整回集中,要知道仅仅不到两年前,张勇治下的阿里还致力于分拆独立,“1+6+N”战略似乎成了过去时。
在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,互联网巨头们相向而行的动作,其实是审时度势后做出的最合理抉择:
1.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流量,已经不足以支撑APP的百花齐放了,所以需要通过超级APP来整合为数不多的流量资源。
2.超级APP有三个可选样本:微信、抖音和蹚出第三条路的美团,无论是社交还是内容,互联网的玩家们在过去十年均有尝试,难寻出路。目前来看,美团的代际差还不算明显,因此都在复制“美团模式”。
3.互联网大厂们共同意识到,超级APP很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终章,因此不会设立边界,只会越整合,越集中。
01 干枯的河床
我们先从最浅显易懂的产品侧逻辑来切入,即:京东阿里寄希望于高频刚需的外卖业务,来带动主站APP的流量增长。
过去三年间,虽然直播电商作为新供给模式声量巨大,看似发展的如火如荼,但其实整体来看无论是电商也好,内容也罢,流量流动的趋势早已不是百花齐放的态势,来自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的虹吸越来越明显。
根据Questmobile《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》的数据显示,2024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已达到12.57亿,基本接近了自然人口的天花板。
虽然用户月均使用时长突破170个小时增长3.5%,但细看使用类别,短视频平均使用时长62.9个小时,即时通讯平均使用时长40.2个小时,综合资讯平均使用时长24.4个小时,三者共占据了总使用时长的3/4。
另一份数据阐述的更明显,根据Sensor Tower《2025年移动市场报告》,尽管移动互联网的总使用时长和总用户数艰难维持着增长,但去年全年新应用下载量出现了下滑,IOS和安卓平台总计下载量下降了1%。
同时从细分领域来看,总使用时长排名前十类的应用中,仅有社媒短视频类(代表抖音)、浏览器和媒体娱乐出现了正增长,其余大类均出现了下滑。使用时长整体类目中,也仅有社媒娱乐(短视频)、AI chatbot、书籍漫画、浏览器和食品餐饮配送出现了增长。